在大别山腹地的小县城,近年来悄然兴起了一股‘出国热’。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知识分子留学潮不同,如今的出国务工成为许多农村青年的新选择。这一现象背后,是乡村振兴战略下劳务输出的新变化,也是农村青年就业观念的时代变迁。
走进县城的培训学校,教室里坐满了二十岁上下的年轻人。他们正在学习日语、韩语基础会话,以及电子装配、机械操作等技能。校长王明告诉我们:‘五年前,我们主要培训的是本地就业技能,现在出国劳务培训成了最热门的课程。’
变化的是目的地和工种。从过去主要前往东南亚国家从事建筑、农业,到现在更多前往日本、韩国、以色列等发达国家,从事制造业、护理、现代农业等技能型工作。薪资水平也从月薪四五千元提升到万元以上。
不变的,是农村青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‘我想出去见见世面,攒钱回来开个小店。’22岁的小李说。这种通过外出务工改变家庭经济状况的初心,与父辈们进城打工的愿望如出一辙。
培训学校的课程设置也反映了这种变与不变。除了语言和技能培训,还增加了异国文化适应、权益保护等内容,但保留着诚信守时、吃苦耐劳等传统职业素养教育。
在这个过程中,乡村也在悄然改变。出国务工人员汇回的外汇改善了家庭生活,带回了先进理念,部分人返乡创业,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。而培训学校,正成为连接乡村与国际劳务市场的重要桥梁。
这种‘出国热’或将持续,但会越来越注重技能提升和职业发展。培训学校也在思考如何让出国经历更好地反哺家乡建设,让‘走出去’与‘引回来’形成良性循环,真正实现人才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。